面部咬肌肥大的原因及手术方式

2009-09-17 08:35:48 来源:炫美网

咀嚼区的软组织主要包括颧弓以上的颞肌和以下的咬肌及腮腺。美的脸型是表情区与咀嚼区里两个接近垂直的平面。咀嚼区平面中颧弓横行略突于该平面;颧弓下从耳屏开始斜向前下是一浅沟略凹于该平面,笔者称其为"颧弓下浅沟"。后者的上界是颧弓、颧突,下界是下颌角、下颌体。排除静态脸型因素,这种微妙圆滑的曲线关系,较容易受到腮腺咬肌的影响。

腮腺位于面侧区,外耳道的前下方,上接近颧弓,下平下领角,前邻咬肌表面,后达乳突前缘。腮腺分为浅、深部及峡部,偶有副腮腺。影响动态面型美的主要是浅部与副腮腺。各种原因(如先天性、老化引起的腮腺膨出,会严重破坏面型美,呈"肿大腮"、"李玉和"外貌,不美的原因是其超出了颧弓横突,或使颧弓下浅沟消失。副腮腺的影响主要是使颧弓下浅沟消失。

咬肌因素影响动态脸型美的较常见原因是咬肌良性肥大(常伴下颌角肥大),下颌角区的咬肌肥大,可为先天性咬肌肥大,也可为后天性经常仅用一侧牙齿咀嚼食物,致使一侧咬肌良性肥大,咬肌肥大可为一侧也可为双侧。导致下颌角肥大,成年后即是方脸。

首先从外观上看,一般咬肌肥大患者脸形多为近方形,所以又有"四方脸"之称。检查嘱患者闭口咬牙同时在下颌角处触摸双侧咬肌,感觉咬肌的收缩范围和咬肌厚度。咬肌肥大患者的咬肌在收缩时可明显感觉到咬肌范围大和咬肌明显增厚。在检查咬肌的同时需注意下颌角肥大的程度和下颌角是否有外翻现象。

手术经口腔内进行,主要注意消毒尽量使口内的细菌降低,降低术后感染率。咬肌去除时应去除咬肌的内侧面,避免伤及面神经的下颌缘支。咬肌去除量根据术前检查的情况而定。因咬肌去除多数同时需去除下颌角,术后3-6个月后咬肌本身会有一定程度的萎缩,所以咬肌去除量一般不超过咬肌厚度的三分之一。

术后一般禁食2天,应用抗生素、止血药和足量的生理需要量的液体。

相关阅读

更多